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物,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来。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二氧化碳升高中国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对德国企业而言,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商机?
碳中和的经济背景
中国,一个距离德国7224千米、拥有着14.1亿人口和约27倍于德国的国土面积的国家。中国成立于1949年,当时还是农业国家,工业只有一些破旧和过时的工厂,从战争中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国家的首要目标。1950s-1970s德国开始进行工业产业升级并向第三产业转型,与此同时投入更多技术和财力到环境保护之中。这一时期的中国受限于当时的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力,发展的都是低能效、低技术含量的工业,伴随着经济的起步,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环境保护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环保方面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节能减排的成绩
1979年中国颁布《环境保护法》, 之后陆续出台一系列法律,初步构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的能效标准体系,仅2016年至2020四年间新增的26个能效标准就实现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6万吨。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已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统计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未来的行动计划—— 30·60目标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明确提出2030实现碳达峰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列出了实现碳达峰目标的10个重要任务,包括:推进绿色和低碳交通,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循环经济,支持低碳技术革新、提升碳汇能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等。计划还指出,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将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并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碳中和之路上的中德合作
2014年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将近一年之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签署了《关于落实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深入落实两国政府的战略框架协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德国能源署共同开展了“中德生态示范城市”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旨在提高能效技术的普及性、改善其投资环境,促进国际know-how transfer以及在中国市场引进高质量的德国能效技术产品。中德两国将携手为实现气候保护在城市能源领域系统的目标寻找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的25个试点城市在中德专家的协助下,引入德国先进技术理念,实施示范灯塔工程。
试点地区天津大邱庄
天津大邱庄是25个试点地区之一,BVMW北京中心也参与其中。通过合作,这里计划建立一个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德中工业小区。产业重点是新材料和健康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加工,以及绿色建筑的规划。
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大邱庄最终宣布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所有新建筑都将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其中30%将是预制房屋。此外,绿地在建筑区的比例将达到40%。绿色交通在交通部门的比例甚至将达到75%。
德国公司的机会
据国内外各机构预计,未来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60至200万亿人民币(约22.8至28.6万亿欧元),这将是中国相关行业在206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转型所需要的。假设未来40年线性增长,这将实现年均投资额达到5万亿人民币(约7140亿欧元)。中国的许多行业,如钢铁和金属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和运输,目前正在或即将进行 “绿色革命”。由于德国公司在绿色能源、能源效率、循环经济、绿色建筑和技术与科学研发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这为德国公司开辟了许多新途径。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它们是中国第14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对象。
以建筑业为例
中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超过66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空间,并已建成超过238亿平方米的节能建筑空间,占城市建筑空间的63%以上。新建和建成的节能建筑,在中国可实现年节能能力近3亿吨标准煤,减少7.4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
国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及被动式建筑面积将在10.54亿平方米左右,中国的装配式及被动式建筑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德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积累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完整全面的标准体系,这里就蕴藏了很多德国企业可以利用的机会。除此之外,被动房在城市管理层面也是一个越来越被更多提及的话题,众所周知在这一领域德国是概念的提出者和先行者,中国今后也希望朝类似方向发展。
除建筑领域之外,中国在绿色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环保消费品等其他领域都有着对外合作的强烈意愿。欢迎您联系我们的北京代表处咨询详细信息,我们将为您的中国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
王洋
BVMW中国服务中心北京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