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0岁出头的德国年轻人4年前开始了解中国科幻文学,创办了一本介绍中国科幻文学的杂志,这个年轻人叫Lukas Dubro(卢卡斯·杜布罗)。他曾是柏林自由大学应用文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研究生学业期间,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读懂中国文学作品,他辅修了中文,每周8小时。2015年,他开始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并准备创办自己的杂志时,需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科幻小说。但当时德国的图书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本德语版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他有些忐忑,一度担心在德国没人会对中国的科幻文学感兴趣。让他惊喜的是,2016年底德国海纳出版社(Heyne) 推出了第一部德语版《三体》。这本书引起许多德国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关注。Lukas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仿佛看到了潜在的读者,认为自己正在酝酿的科幻杂志或许就是让更多德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的一个窗口。
在导师的鼓励下,Lukas用了2年时间悉心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并准备出版科幻杂志。在筹备期间,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一位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通过和这位学者交流,他知道了中国社区平台豆瓣。在豆瓣上,他结识了中国科幻文学爱好者钟螺。钟螺向他推荐了迟卉的短篇小说《虫巢》。迟卉的作品曾多次获得银河奖读者提名,2015年获得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银奖。Lukas 与迟卉取得联系,并和中国学者一起将《虫巢》翻译成德文。他还邀请艺术家朋友为杂志配插图,他的音乐家朋友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了音乐。2017 年6月,他出版了第一本科幻文学杂志《胶囊》(德语原名:Kapsel)。他将出版这本杂志的心得体会和对中国科幻文学的理解写进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12 月,第二期《胶囊》杂志《天上》顺利出版,这次他争取到一家出版社。在第二期里,他们翻译了作家夏笳的短篇科幻小说《童童的夏天》。
Lukas的梦想没有停留在纸质出版物上,他和自己的团队希望通过一系列线下活动介绍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经过半年的准备,他们今年顺利申请到柏林市政府提供的文学项目基金。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他们举办5场线下活动、开设自己的有声书播客和建立一个新的杂志网站。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胶囊》杂志邀请5位中国科幻作家来德国,他们将分别出席5场文学讨论活动。届时作为讨论嘉宾的还有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人、文学学者和汉学学者。活动当天还将举行相关的主题活动、电影放映会、音乐会、展览还有朗读会。
截至目前,Lukas 和他的团队已经出版两期《胶囊》杂志,第三期将于明年元月出版。《胶囊》出版团队的成员们都在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杂志和举办活动,而在德国出版一本杂志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出版人几乎没有收益,因此无法保证每年都能出版一本纸质杂志。但是他们正在尝试新形式,比如有声书。他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播客,希望明年年初可以制作出更多中国科幻小说的德语音频。
Lukas说,他非常希望让那些对中国、对科幻小说、对文学原本不感兴趣的人关注《胶囊》杂志,并开始阅读和了解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他不想直接向德国人介绍中国,而是想通过这些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的笔触,让人们对在中国生活的人及其思想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Stiftung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Kultur
Potsdamer Str. 7, 10785 Berlin, Deutschland
Telefon:+49 030 2593 5270
Telefax:+49 030 2593 5279
E-Mail:info@decn-stiftung.de
www.decn-stiftung.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