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文化交流协会(GeKAe.V.)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SMB)联合筹办的摄影展“柏林北京视觉转换”于6月28日开始在柏林摄影博物馆展出,此展由白湖艺术学院的史蒂芬·寇培卡姆教授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缪晓春教授策划。为纪念柏林北京友好城市25周年,举办方特邀8位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柏林白湖艺术学院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参展,用他们独特的视觉视角和艺术想象来展现两个城市不同的文化氛围。
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分别是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叶甫纳、迟鹏、厉槟源和居住在柏林北京两地的何翔宇。参展作品探讨了城市的传统和现代、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动态和停滞的状态等主题,将居住在北京和柏林两个文化首都的艺术家作品并置和对比,创造了一个充满惊喜的视觉冲击,突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特征。
德国摄影家托马斯·科斯特和扬尼斯·舒尔茨共同呈现了以城市为题的作品,托马斯·科斯特用黑白照片充满诗意地展现了城市环境里的施工和建设,以及城市匆忙的生活节奏。扬尼斯·舒尔茨的作品则用照片拼贴的手法,将自然和城市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元素拼贴在一起,给予它们新的含义。
对身份和角色的重新定义也在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展现方式也各式各样。 日本艺术家山田梨詠就读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视觉交流硕士专业,她的摄影系列“成为家庭 (Familie werden)”以收集到的有历史的家庭照片作为灵感,通过着装化妆、形象改造和场景搭建的方式将自己转换为照片上的人。作品重现了照片里的场景,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国籍,都能进入人物角色。她通过现代的照片制作的方式,将自己的肖像拼贴起来,成为了照片上的人。
在《至上女神》中,中国艺术家叶甫纳则将自己转化成了不同的“女神”参加盛宴,展现形式模仿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仔细一看,这些“女神”是熟悉的圣母玛利亚、莫娜丽莎、芙蕾达.·卡洛和可可·香奈儿等名人。影片《习作13后晚宴》展现了这些女神化的叶甫纳在晚宴后狂欢舞动的姿态,时而抚媚,时而艳丽,时而文雅,时而可爱。影片中穿插了她们的特写和独白,展现了每个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故事,从中可见西方文化和艺术历史对艺术家们的灵感的启发和影响。迟鹏则将自己化身为猴王,在故宫大闹天空,照片下方行人和游客来往,在梦幻和现实中盘旋。
行为艺术家厉槟源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与非自然的环境中,肢体处在或静止或动态的状态。概念艺术家何翔宇将一个极简主义的木制雕塑与一张照片放在一起,通过这张照片能够看到这个雕塑的形态和它的呈现方式。她的作品与德国艺术家雅拉·乌赫曼相似,将她的照片展现在空间中并转化为物体。她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摄影 、 雕塑 、 装置和表演,来展现她的艺术概念和想法。
尽管艺术家们的生活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展出作品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论是表达方式、题材、手法还是思想,居住在大城市的他们漫步在自己的出生和传统之间,在由消费、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国际现代化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
“柏林北京视觉转换”摄影展将持续到8月25日。
Stiftung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Kultur
Potsdamer Str. 7, 10785 Berlin, Deutschland
Telefon:+49 030 2593 5270
Telefax:+49 030 2593 5279
E-Mail:info@decn-stiftung.de
www.decn-stiftung.de